舒君访谈 | 《桐桥倚櫂录》:书写“姑苏梦华录”
来源:引力新闻     时间:2023-04-17 09:18:27

编者按


(资料图)

实施《苏州全书》编纂工程,旨在深入研究挖掘苏州历史文化资源,全面梳理苏州文脉资源,保存苏州集体记忆,彰显苏州文化的历史贡献和时代责任。为了使广大读者更好地走进全书、了解全书,全书编委办推出“舒君访谈”栏目,邀请有关专家对全书所收录文献的主要内容特点和读者关心的问题等进行具体解读。

《桐桥倚櫂录》作为《苏州全书》中首部面世的地方风土小志,将清代苏州虎丘、山塘一带社会生活、商贸繁华淋漓尽现。

本期就《桐桥倚櫂录》对话全书编委、苏州文化学者王稼句,全书编委、苏州图书馆古籍部主任孙中旺。从他们的解读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这部跨越了近200年时光的苏州“梦华录”,珠玉内蕴,光华其中。

舒君:面向广大的读者,请谈谈《桐桥倚櫂录》是怎样一本书?

王稼句: 《桐桥倚櫂录》是一部记录苏州虎丘、山塘一带风土人情的笔记文献,像这样全面集中专题介绍一个地域的历史、文化、人物、风情的书籍历史上不多,这本书是研究苏州文化非常重要的历史资料,内容集中、条理清晰,文笔亦非常优美。

桐桥为苏州山塘最著名的胜安桥,“倚櫂”取自唐诗“春风倚櫂阖闾城”之句。虎丘为运河流经之地,是当时的商业中心,加之山林之胜景,故游人如织。《桐桥倚櫂录》所载地域范围,东起山塘桥,西至西郭桥,北距长荡,南尽野芳浜。书中将山水、名胜、寺院、第宅、古迹、美食、手工艺等内容详细记录,共分十二卷,卷一山水,卷二名胜,卷三寺院,卷四祠宇,卷五冢墓、塔院、义冢,卷六坊表、义局、会馆,卷七汛地、堤塘、溪桥(浜泾附)、场衖,卷八第宅(园林附),卷九古迹,卷十市廛,卷十一工作,卷十二舟楫、园圃、市荡、药产、田畴。

该书最后三卷最为人推重,顾禄自己对此也最为得意,《凡例》有曰:“山塘市廛、工作、舟楫、园圃之属,志皆缺而不载,止偶载一二物产,志体自应如是。是书与府县山志不同,市廛如酒楼、耍货,工作如捏相、洋人,舟楫如沙飞、灯舫,园圃如盆景、折枝,皆虎丘生涯独绝,虽琐必登。”此书提供了嘉庆、道光年间苏州商业、手工业、园艺业诸多情状,足以窥见清朝时山塘虎丘一带的商贸繁盛之况,堪补史志之不足。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舒君:《桐桥倚櫂录》为什么能够入选首批出版图书?

王稼句: 我想,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版本原因,此次影印本以苏州博物馆藏道光二十二年(1842)原刻本为底本,非常珍贵。原刻本自刊刻后第二年,作者就悄然去世,原刻版也遭焚毁,故此书流传极少。因此,《桐桥倚櫂录》刊行100多年来,没有任何影印本行世。长久以来,此书一直藏于私家,除顾颉刚以外,均不见著录。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刊出王湜华点校本就是以顾颉刚藏本为底本。

另一个原因则是《桐桥倚櫂录》是一部价值不亚于《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的著作,但此书普及度却远不如后者。我想,此次将其作为《苏州全书》的首批图书发布,也是为了进一步扩大它的影响力,让更多人知道这部苏州的“梦华录”。

孙中旺: 顾颉刚是苏州籍的著名历史学家,他和《桐桥倚櫂录》有一段深厚的渊源。1953年,苏州来青阁书店主人杨寿祺得到了一部《桐桥倚櫂录》,送至苏南文管会出售,因开价过高而未成。次年,因沈燮元(著名古籍版本学家,近日刚刚去世,享年100岁)的介绍,顾颉刚买下此书,对这部稀见的乡邦文献极为珍视,认为其“沈霾百年,至今乃知于世,亦异事也”。除了自己先后三次题识外,还屡次出示,请俞平伯、谢国桢、吴世昌等著名学者题跋。俞平伯为此特撰《题顾颉刚藏〈桐桥倚櫂录〉兼感吴下旧悰绝句》达十八首之多,深情回忆了年少时在苏州的生活,对苏州的怀念溢满字里行间。

舒君:该书为什么会被称为苏州版“梦华录”?

王稼句: 《桐桥倚櫂录》记录了吴地的生活和历史,特别是卷十、卷十一、卷十二中记载的关于当时酒楼盛况与菜点名目,花露的种类和疗效,苏扇、琉璃灯的制作以及各式船只、花树盆景的繁荣景象,非常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精细雅致的苏式生活,堪与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媲美。

在吴门美食方面,书中详细记录了山塘附近三家酒楼、饭馆的具体内容,不仅有酒楼的陈设布置、经营特点,还抄写了一份菜单,这个菜单对于我们研究清代的苏州饮食非常重要。在历史长河中有关苏州菜点的记载颇多,成篇记载不多,大多也只言片语,在这许多历史典籍中唯独《桐桥倚櫂录》记载苏州菜点最多,也最全面,包括冷菜、热菜、点心、汤羹,仅菜名就有174样之多。此外,市廛卷中介绍船菜、酒楼、菜谱等,也有回族、京菜等多种菜点集聚,反映了当时清代苏州餐饮业的繁华和苏帮菜点的传承。

此外,苏州更凭借手工艺的优势,在清代虎丘一带形成了全国最有名的玩具市场,被称为“虎丘耍货”。就泥塑玩具而言,据《桐桥倚櫂录》记载,大约有四十余种品类,主要有神仙鬼怪、花果树木、飞禽走兽以及各类风俗人物,如泥神、泥佛、泥鬼、泥花、荡秋千、游水童、不倒翁、牧羊童等,都是孩童喜爱的题材,这些品种在现代各地民间玩具中亦属常见品种。“自走洋人”是一种新产物,据《桐桥倚櫂录》记载:“自走洋人,机轴如自鸣钟,不过一发条为关键。”当市民将发条安装在“洋人”身上,拧动发条,“洋人”则会自行走动转圈,它不仅是一种玩具,还被作为行酒令的酒器被广泛使用。“戏出泥人”将昆曲中的人物形象塑为泥人,深受孩童的喜爱,旧时虎丘手艺人所产的“戏出泥人”种类较多。《桐桥倚櫂录》载:“头等泥货在山门以内,其法始于宋时袁遇昌,专做泥美人、泥婴孩及人物故事,以十六出为一堂,高只三五寸,彩画鲜妍。”除作为孩童的玩具之外,还具有教化的功能,让孩子从小就接触、了解昆曲。“打筋斗的小小子”是一种小男孩翻跟头的玩具;“皮老虎”,质地众多,纸、泥、竹、木皆有,以泥塑玩具最为重要,也最具特色;“琉璃灯”有绿白两色,以玻璃熔造,有挂灯、台灯,大小不一,灯盘、灯架一般为铜锡,反面以五彩釉描凤穿牡丹等花式。

孙中旺: 顾禄编纂《桐桥倚櫂录》的态度十分严谨,他曾先后侨居于塔影桥畔的塔影山馆和东山浜的抱绿渔庄,对虎丘山塘一带十分熟悉。据他自述,《桐桥倚櫂录》中的所有内容,都是他亲自采访所得。为编纂此书,他经常不辞劳苦,“山前山后,风雨无间,或拏舟访古,或载笔讨今”,他还注重采访当地百姓,有确切证据的才载入书内。有些传闻虽然时间久远,但考证下来属于谬误相沿或子虚乌有,就予以舍弃。在编纂原则上是“略人所详,详人所略”,力图自成一家之言。通观此书,可以说顾禄是实现了自己编纂此书的目标。

舒君:该书作者顾禄的生平情况能否介绍一下?

王稼句: 顾禄年轻时即好著书,早在嘉庆二十三年至道光元年就辑行《颐素堂丛书》,今南京图书馆藏顾氏颐素草堂刻袖珍本,存十六种,其中有的书口作“颐素草堂丛编”。

道光二十年,顾禄因病移居山塘,先是塔影山馆,再是抱绿渔庄,即东溪别业。他在《桐桥倚櫂录》卷八里说得很明白:“塔影山馆,俗呼‘大旱船’,其旁落为‘小旱船’,在塔影桥内,为皖人陈氏所筑。道光庚子,予以养疴侨居于是。”“卜居未几,以梅雨陡涨,徙于东溪别业。”“抱绿渔庄,在东山浜。本瞿兆騤宅,为陈氏所购。予从塔影山馆移居于是,缮为东溪别业,挈蟾姬、鏊儿辈吟诗读画,消遣岁月。”这两处地方,都是皖人陈氏的产业,顾禄只是借住而已。如果顾禄未曾移居山塘,或许就不会有这部《桐桥倚櫂录》。

孙中旺: 顾禄编纂《桐桥倚櫂录》,不仅仅是为了记载当时虎丘山塘一带的风物而已,而是有他自己经世致用的目的。褚逢春在本书的序中就提到,当时的达官贵人们经常乘着珠帘画舫,在虎丘山塘一带征歌选伎,“一日之费,至罄中人数家之产”,顾禄此编,也像他编写《清嘉录》一样,“于踵事增华中,寓改奢即俭之思”,所谋可谓深远。

舒君:听说王老师您两次点校该书,对于《桐桥倚櫂录》还有什么感悟可以分享?

王稼句: 我曾先后两次点校出版《桐桥倚櫂录》,此书对于研究苏州的风俗史、文化史、生活史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顾禄在书中大量引证古今地志、诗文、经史,并逐条考订,叙事翔实,传存乡邦文献,是研究明清时代苏州地方史之重要资料。

我眼中的顾禄富有才情,兴趣广泛,勤于著述,在世时留下不少好诗佳作,他的名字却鲜为人知。这可能是由于顾禄的死因,不容于社会道德,故亲友就讳言其事。但顾禄的《清嘉录》和《桐桥倚櫂录》乃是他的最大贡献,两书实为清代地方风土小志的翘楚。如果说《清嘉录》以时间为经,那么《桐桥倚櫂录》就以空间为纬,而互有详略,间亦追溯史迹,隐寓感慨。对于我们当代苏州人来讲,从中能领略到不少旧时江南的记忆,助力我们爬梳苏式生活的人文基因。

(苏报融媒记者 罗雯)

标签: